本报道基于徐汇区、静安区政府的官方数据,通过对衡复风貌区内12个代表性街区、56处历史建筑、28家特色商户的深度走访,结合城市规划专家访谈,全景展现上海最大规模历史风貌保护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创新探索。

【城市观察记者 李雯 衡山路报道】清晨的武康大楼前,拍照的游客与买菜的居民和谐共处;安福路的话剧艺术中心与隔壁老洋房里的网红咖啡馆相映成趣;而永嘉路上的水塔美术馆,正将工业遗迹转化为艺术空间...这些场景构成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独特风景线。
第一章 保护之道
▼ 分级保护体系:
• 1375栋历史建筑"一栋一档"数字化管理
• 23条永不拓宽的街道原貌保护
• 建筑外立面修缮技术标准细化至72项
• 架空线入地工程完成率达92%
• 庭院绿化共享计划覆盖48个里弄
新夜上海论坛 第二章 活化之术
■ 空间功能再造:
- 32处文保建筑转型为文化场馆
- 19家老字号品牌创新升级
- 艺术家工作室入驻41处历史建筑
-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增加156个
- 夜间经济点亮27个街区节点
第三章 治理之变
上海夜生活论坛 ★ 多元共治模式:
• "三师联动"制度(规划师+建筑师+社区营造师)
• 商户自治公约覆盖率达85%
• 微更新项目居民参与度达73%
• 历史建筑使用导则细化到每个房间
• 智慧管理平台接入所有监控点位
第四章 人文之光
☆ 文化传承创新:
上海娱乐联盟 - 口述史项目记录327位老居民记忆
- 非遗工作坊入驻12处历史建筑
- 建筑可阅读二维码覆盖率达100%
- 特色文化路线开发19条
- 社区博物馆年均举办活动超200场
【专家点评】
"衡复模式为超大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提供了上海方案。"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评价道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