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以衡复风貌区改造、苏州河岸线贯通、豫园商圈升级三个案例为切口,通过原住民、设计师、新移民的多元视角,呈现上海如何在保护与发展间寻找平衡点。

上海品茶论坛
(上篇 武康大楼的共生实验)
每天清晨,82岁的徐阿婆都会在武康大楼底楼的老麦咖啡馆点杯"难民咖啡"——这是她对美式的独特称呼。这家1953年开业的老店,现在由"90后"海归张檬接手经营。最有趣的场景发生在每周三:张檬组织的"胶片摄影会"常与楼上老居民的"评弹沙龙"共用空间,胶片机的"咔嗒"声与三弦琴音意外和谐。"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不是博物馆式保护,而是让老建筑学会说新方言。"负责该片区改造的建筑师林森如是说。他的团队创新设计的"可逆改造"方案,让每家每户都能自主选择保留老钢窗或安装新系统。
(中篇 苏州河的十二座桥)
从四行仓库到梦清园,贯通后的苏州河步道成了城市"露天客厅"。但最动人的故事藏在那些桥洞下:62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军自发组建"河岸故事队",用中英双语为游客讲解每座桥的往事;"00后"滑板少年们则把福建路桥底的斜坡改造成极限运动场。两岸的工业遗迹如今衍生出奇妙组合:福新面粉厂变身当代艺术馆,上海造币厂的老车间里开出了精品咖啡馆。"历史不是用来瞻仰的标本,而是可以参与的生活。"城市研究者马良这样评价道。
(下篇 豫园的次元壁突破)
在豫园商城工作了三十年的李经理从未想过,九曲桥有一天会成为汉服爱好者的"走秀T台"。更让他惊讶的是,老字号"南翔馒头店"推出的"小笼包盲盒"竟引发00后排队热潮。这场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,最成功的案例当属"豫园夜宴"——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明代上元灯会,参与者还能通过AR技术与古人合影。"我们不是在讨好年轻人,而是帮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表达方式。"项目策划人赵菲展示着最新数据:豫园30岁以下客群占比已从2018年的12%升至43%。
爱上海419论坛